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紙上得來終覺淺:當一群高中生把設計模型擺到大學教授面前

    未來教育部

    2024 年 10 月 11 日

    01 : 41

    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展廳裏,21名上海耀華古北校區的高一學生們正在為一場特別的成果展示做最後的準備。他們仔細確認設計模型和解說展板的擺放位置,檢查模型上每根線路的運行情況。還有同學坐在一角,專註地低聲練習著演講稿。

     

    自去年11月中旬以來,這群同學開始接觸建築設計課程,課程持續到今年4月。本次在同濟大學的活動是課程的最後一環——學習成果匯報。各式各樣的建築模型裏,有純白的陶藝博物館,有正十二面體的巖石博物館,有玻璃球形的植物園,還有以佛教、鸚鵡、音樂等為主題的展館。

    • 除了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主管賀啟思博士(Dr Christopher Hurley),上海耀華古北校區外籍校長吳皓龍先生(Mr Douglas Woodruff),擔任評審的還有三位來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老師。

    • 紙上得來終覺淺

      匯報開始,11組同學輪番上臺介紹自己的設計,包括展館功能定位、用地選址和設計方案介紹。除了製作精巧的建築模型,他們還準備了詳細的項目解說展板,上面記錄了從手繪草圖到泡沫體塊模型,再到實體模型的設計全過程,搭配手寫的設計靈感及細節解說。

       

      同學們的創意和作品的高完成度收獲了評審們的贊許,畢竟如此完整的設計作品匯報通常是大學建築專業學生的功課。

    不過評審們並沒有因為面對的是一群高中生而有所偏頗。受兒時一次新加坡之旅的啟發,Sara設計了一座玻璃球形的植物園。在她展示之後,譚崢副教授提問,植物和人對於環境的溫度、濕度有不同的要求,設計如何從技術上平衡二者的需求呢?一旁的屈張副教授也提醒,需要考慮設計的尺度,比如一個球體裏容納5個人還是50個人?

     

    “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好的機會。你如何去說服別人,或者讓別人通過你的演講看到項目的亮點,進而被打動,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教授們認真聽取每一個答辯,從專業的角度給出或肯定或具有批判性的意見,對學生們來講,這也是一次很珍貴的人生經歷,正面的反饋和負面的反饋結合起來,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 建築課程負責老師、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的張怡老師表示。

    張怡老師在檢查學生作品

    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張鵬教授看來,盡管學生們的設計從落地的角度來看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但技術的能力很容易培養,而年輕學生們與生俱來的創造熱情和創意思維是珍貴且需要努力呵護的。

    張鵬教授
    • 設計一門課程

      張怡老師是職業建築師出身,深知建築學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復雜性。去年11月,當未來教育部計劃與上海耀華古北校區合作,在學校原有的Future Lab課堂開設建築課程時,她便明確,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這一課程的定位並非掌握專業的建築知識,而是以建築設計作為媒介,從多角度發掘對一個命題的深度理解,從而收獲對未來學習及職業方向的啟發。

       

      在課程前半部分,她向同學們介紹了基本的建築概念,引入與建築相關的物理知識,包括自然光線的原理,感知自然和人工光線如何塑造空間並且影響人在其中的體驗。她記得有位同學對光如何塑造空間非常感興趣,某天用了一整個下午和晚上在教室裏進行實驗。他用材料搭建出不同的形狀,然後用手電筒照射在上面,探索不同光照角度下空間呈現的可能性。“我們一直在學習過程中尋找這樣的亮點時刻,”她說道。

    • 除了基礎建築概念的學習,張老師也與學校物理學科安坤老師、數字媒體學科William Ordonez老師和音樂學科吳嫣然老師合作,幫助學生們了解多學科融合的未來學習方向。在模型的製作後期,未來教育部的胡建華老師也加入了課程中,教學生們如何在模型上連接電路,將人工光源引入建築空間之中。

    以音樂學科為例,在帶領學生們感受上海西岸美術館充滿古典秩序的設計之後,她與音樂老師Renee商量,建築是否可以跟音樂建立某種聯系?她們選擇了古典音樂巨匠貝多芬的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4.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請同學選取一個音樂片段,找到美術館中與旋律對應的空間,並且描述出音樂和空間的塑造表達了怎樣的感受。

     

    “我們聽到了,開闊的,明亮的,昏暗的,緊張的,等等一系列非常感性的描述。這種最初的感受在任何一個藝術和創造領域中,都是非常珍貴且稍縱即逝的。通過這節課的嘗試,同學們能夠關註到這些很容易被忽視的感受,並且將其表達出來,”她回顧道。

    • 何為設計?

      在活動致辭中,張鵬教授問同學們,“何為設計?”有同學答,“先鋒、卓越、時尚”,也有同學答,“設計能展現一個人的個性”。對此,張教授自己的回答是,“設計要有獨特性,藝術性,功能性,並與人相關。而建築設計不僅是一門職業,它與我們每個人、每天的日常都相關。”

       

      張怡老師介紹,之所以將“博物館/美術館”定為結課作品主題,是希望借助設計這一相對簡單的空間,激發藝術高中的同學們去思考自己未來想從事怎樣的藝術職業,創造出怎樣的作品,想要怎樣的空間感受。

    • Jonathan當天展示的作品是一座佛教博物館,隨著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陽光將依次灑落在館前巨大的佛手、館內的佛像、佛像的頭部,令參觀者在不同時刻都感受到佛教的慈悲與安寧。

       

      他認為,建築設計不僅僅局限於功能性,更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表達。空間的塑造能賦予了建築以生命,讓冰冷的石頭和鋼鐵變得有溫度。“我希望通過我的設計,人們能夠感受到建築與自然、社會、文化的和諧共生,體驗到建築帶來的美好。建築設計對我來說,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對世界的觀察和理解,”他解釋說。

    在驚嘆Jonathan作品完成度之高的同時,譚崢副教授也提醒他,不能只是堆砌多種建築語言和符號,而要嘗試尋找自己的風格。Jonathan 回應道:“也許在未來,通過這些模仿,我能夠找到屬於自己設計中的平衡點與風格。”

     

    項目展示結束之後,同學們還參加了岑偉副教授的設計工作坊,主題之一是設計catio,(貓的戶外活動空間)。是為了迎合年輕學生對貓的喜愛嗎?他解釋,現在我們的設計都是從人的視角出發,關註人的感受,但是在未來,也許構建空間的視角會發生變化,如果是以一只貓的視角探索空間呢?

    Jonathan介紹自己的設計
    • 對於在場的藝術高中生們來說,設計之路尚在起點,如果說項目匯報是一次“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領悟契機,那岑偉副教授的catio命題可謂是對他們未來可能的無界拓展,畢竟設計師的永恒課題之一,是思考未來的趨勢,以及人們將如何在未來生活。

       

      6月15日,同學們的建築設計作品將在TEDxYouth@YCYWShanghai活動中展出,歡迎你屆時親臨展臺,了解同學們的設計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