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21天穿越中國,在行走中拓展知識的邊界

    未來教育部

    2024 年 08 月 30 日

    17 : 36

    • 甘肅省,馬鬃山戈壁灘

      在漫無邊際的無人區戈壁灘上,一群中學生正圍成一個圈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需要人來和石膏糊!”其中一個人對同伴喊道。“快!麻袋片快沒了,”不一會兒另一個人又喊道。圈子中央,兩位研究員正仔細將浸透了石膏糊的粗麻布一層層包裹在一塊龜鱉類化石上——這種石膏包被稱為“皮勞克”,是古生物家們在運輸化石時常用的保護方法。

       

      這是耀中耀華ChinaOne實踐式學習項目進入馬鬃山地區的第二天。這裏曾發現大量白堊紀古生物化石,包括生活在距今約一億三千萬年前的植食禽龍、肉食恐龍、龜鱉類等脊椎動物。

       

      同學們跟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教授和他的團隊,認識遠古地層地貌,學習如何通過胃石、蟲管等遺跡化石和地貌特征尋找化石。

       

      那塊龜鱉類化石有兩個成人手掌大小。起初是北京亦莊耀華的Carrie同學發現了腿部化石碎片,後來在研究員的協助下,他們在附近發現了這塊相對完整的龜鱉類化石。石膏包打包結束後,化石將被運往北京進行進一步修復和研究。同學們和汪教授相約,到時要到現場觀摩修復過程。

    • PART 01. 行走的課堂

      甘肅省馬鬃山是整個ChinaOne行程中的第二站。

       

      7月7日,13名來自香港耀中、上海耀中、青島耀中、北京亦莊耀華、上海耀華臨港校區和廣州耀華的同學相繼飛抵敦煌。在未來教育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在21天裏依次前往青海省、甘肅省、湖南省、廣東省,最終在中國香港結束行程。

       

      和隊裏許多同學一樣,來自北京亦莊耀華八年級的Jessica過去只到訪過上述幾個目的地中的一兩個。她出生在澳門,在北京成長和求學,雖然曾去甘肅旅遊,卻從未踏足過像馬鬃山那樣的無人區。

       

      在首站——青海省冷湖鎮,Jessica和同學們登上賽什騰山區4200米海拔標高點(賽什騰C區)。這裏是國家級天文觀測基地,很少向公眾開放。這次,在中山大學行星環境與宜居性研究實驗室吳曉殊教授及團隊的帶領下,他們得以近距離參觀中國首臺地基行星望遠鏡——行星大氣光譜望遠鏡(PAST),並和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連線,目睹研究員如何通過智能系統遠程操作望遠鏡,執行觀測任務。

       

      入住科普基地“冷湖實驗室”當晚,Jessica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宇宙的神奇。

       

      半夜,中山大學的趙金錦博士和梁文峻老師把同學們叫醒。當他們睡眼惺忪地走到室外,看到的是漫天閃耀的夏季星空。

       

      “尤其是北鬥七星,離地平線很近,感覺就貼在我們身邊。都不用擡頭看,稍微轉頭就能看到,”Jessica興奮地回憶說。

       

      香港耀中九年級的Chelsea在那晚第一次看到了銀河,在趙老師的引導下,她還辨認出了許多星座。“古代人們的想象力太讓人佩服了!”她感慨道。

       

      同樣讓Jessica和Chelsea印象深刻的,還有趙老師對天文的熱愛。在她還是一名高三學生時,她曾在冬夜裏披著被子觀看獅子座流星雨,“記錄了4000多顆流星”,如今,她已成為一名研究火星冕層結構與行星際空間環境的博士後,並樂此不疲地參與到各種科普活動中。

       

      在Christopher Hurley博士眼中,未來的教育圖景不是一個個學科獨立發展,而是多個學科交織融合。應對這種變化,學生的學習也應跳脫單個學科的框架,投入真實場域,思考實際問題。

       

      於是,繼沉浸式醫療學習體驗、水下機器人學習營、智慧農場、建築設計等項目之後,他和團隊老師深入調研THINK Global School、巴厘島Green School、矽谷Alt School等創新教育模式,結合IGCSE階段學生的課程需求,為他們量身規劃出為期三周,穿越中國南北,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藝術、物理、商業、旅遊等眾多學科的ChinaOne項目。

    • 在同學們體驗過乘坐越野車,穿過戈壁灘起伏的山丘和窪地之後,Hurley博士向他們介紹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而應用場景正是同學們所經歷過的真實場景——如何根據一座山的坡度計算所需越野車的馬力?

       

      隨行老師胡建華是未來教育部的教育技術專家,考慮到本次項目中,同學們將穿越大半個中國,體驗高海拔山地、戈壁、丘陵、雅丹地貌等多種地形地貌,他特地設計制作了十臺手持式氣象站,可以實時采集氣壓、溫度、濕度、GPS定位、海拔、速度等數據。

       

      “當學生們拿著儀器處在不同位置,處於不同移動狀態時,他們可以看到,同時親身體驗到氣壓的變化,可以看見數值的變化帶給身體的影響,”胡老師解釋說。

    在同學們抵達最後一站的中國香港時,胡老師給他們上了一堂AI輔助編程課,而收集的大量數據則成為他們訓練的樣本。

     

    行程中,同學們也收集了不同地區的土壤及巖石樣本,進行酸堿度和重金屬等含量的檢測和對比分析實驗。隨行老師、未來教育部的張怡老師回憶,他們從馬鬃山地區采集到的土壤裏檢測出很高的重金屬含量,這讓同學們聯想到汪筱林教授的一個判斷——馬鬃山地區的恐龍大面積死亡是由火山爆發導致。

    • PART 02. 成長

      結束西北的行程之後,ChinaOne一行人一路向南。先是前往湖南省張家界,飽覽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更深入張家界千古情的幕後,學習並實踐如何運用音響、燈光等科技如何與藝術結合,打造一場宏大的演出。在深圳,他們參訪了騰訊、英特爾、BrainCo、商湯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BrainCo是一家獨立研發的腦機接口公司,創始團隊為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孵化的第一支中國團隊。疫情期間,醫務工作者們的無私奉獻深深打動了香港耀中的Chelsea,她因此立下長大後要當醫生的理想。在BrainCo,她親眼目睹了腦機接口技術如何幫助殘障人士重新適應生活,真切感受到醫學領域在科技加持下的無限可能。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謝思明教授認為,學生通常能在真實情境中更好地學習。“他們可以將想法和概念與在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聯系起來,可以更自由地探索現實世界,塑造自己的思維。他們不再受課堂上條條框框的限制,更能發揮創造力,”他說。

       

      為了提供一個真實的學習平臺,培養新一代酒店及旅遊業管理人才,香港理工大學打造了全球首家集教學研究和服務功能於一體的酒店——唯港薈(Hotel ICON),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校舍就在酒店內。

    在中國香港的行程中,同學們入住唯港薈,並有機會聽取香港理工大學謝思明教授及團隊帶來的關於酒店與旅遊業未來趨勢,唯港薈發展挑戰,飲食及文化,大館旅遊創新等一系列講座及工作坊。

     

    從白堊紀到腦機接口,從戈壁灘到維多利亞港,堪稱時空之旅的ChinaOne為何選擇以酒店與旅遊業作為學習的終點站?

     

    Hurley博士解釋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未來,人們更需要關註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而熱情友好,關愛他人,勇於探索和冒險正是作為人的重要價值,也是酒店與旅遊業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元素。

     

    “整個ChinaOne行程是關於人的成長,”他說。

     

    在馬鬃山的兩天裏,同學們親身體會了古生物學家野外探索的艱辛和樂趣。渺茫的無人區裏沒有通訊信號,風沙太大導致飯裏也混進沙子,而夜晚突降的大雨猛烈沖刷著帳篷。

     

    “我們回憶了這一路上吃的飯,得出了一個結論,妳能適應的菜系越多,妳能去探索的世界就越廣闊,” 張老師開玩笑地說。

    這種成長在香港耀中Ryan的身上特別明顯。

     

    起初,這名城市男孩無法適應西北的風沙和飲食,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他一度也無法完全理解專家們分享的中文內容。

     

    但在西北的曠野中,他逐漸感受到跟自然聯結的美好。

     

    “那裏的地形讓我感到驚艷,各式各樣的山丘起伏,我能肆意攀爬,”Ryan快樂地回憶道。

     

    熱愛運動的他在旅程中找到了自由,“我感覺自己更有活力了!”

     

    跳脫熟悉的日常,在21天的旅途中不斷流轉於各種目的地、酒店和交通樞紐,這對年紀尚小的同學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也是成長的機會。

    • Ryan身上發生的變化,包括自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都看在爸爸鄭創程先生的眼中。

       

      7月28日,Ryan與其他參加項目的同學一起,在香港理工大學向家長和老師們匯報了自己的學習成果。鄭先生表示,“香港理工大學是我的母校,看到孩子在臺上做匯報分享,我感到非常自豪。”他還發現,孩子回家後卸載了一些社交視頻軟件,安裝了中文學習軟件以及內地孩子們常看的Bilibili。

       

      行程結束後,同學們相繼返回各自的城市,準備迎接新學期的到來。當被問及ChinaOne與他們曾參加的其它夏令營活動有什麽不同時,Jessica說這個項目是在學習和遊覽之間不斷切換,充滿挑戰也更有樂趣。Ryan說他們沒有拘泥於一個地方,而是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中國古人知行合一的智慧。相信未來某一天,當同學們在學校實驗室裏接觸到石膏或鐵離子實驗時,他們定會想起在西北戈壁灘挖掘恐龍化石的時刻。

       

      那一刻,課堂與萬千世界真正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