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未来教育部
未来教育部
2024 年 10 月 10 日
17 : 16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展厅里,21名上海耀华古北校区的高一学生们正在为一场特别的成果展示做最后的准备。他们仔细确认设计模型和解说展板的摆放位置,检查模型上每根线路的运行情况。还有同学坐在一角,专注地低声练习着演讲稿。
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这群同学开始接触建筑设计课程,课程持续到今年4月。本次在同济大学的活动是课程的最后一环——学习成果汇报。各式各样的建筑模型里,有纯白的陶艺博物馆,有正十二面体的岩石博物馆,有玻璃球形的植物园,还有以佛教、鹦鹉、音乐等为主题的展馆。
除了耀中耀华未来教育部主管贺启思博士(Dr Christopher Hurley),上海耀华古北校区外籍校长吴皓龙先生(Mr Douglas Woodruff),担任评审的还有三位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师。
汇报开始,11组同学轮番上台介绍自己的设计,包括展馆功能定位、用地选址和设计方案介绍。除了制作精巧的建筑模型,他们还准备了详细的项目解说展板,上面记录了从手绘草图到泡沫体块模型,再到实体模型的设计全过程,搭配手写的设计灵感及细节解说。
同学们的创意和作品的高完成度收获了评审们的赞许,毕竟如此完整的设计作品汇报通常是大学建筑专业学生的功课。
不过评审们并没有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高中生而有所偏颇。受儿时一次新加坡之旅的启发,Sara设计了一座玻璃球形的植物园。在她展示之后,谭峥副教授提问,植物和人对于环境的温度、湿度有不同的要求,设计如何从技术上平衡二者的需求呢?一旁的屈张副教授也提醒,需要考虑设计的尺度,比如一个球体里容纳5个人还是50个人?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好的机会。你如何去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通过你的演讲看到项目的亮点,进而被打动,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教授们认真听取每一个答辩,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或肯定或具有批判性的意见,对学生们来讲,这也是一次很珍贵的人生经历,正面的反馈和负面的反馈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建筑课程负责老师、耀中耀华未来教育部的张怡老师表示。
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看来,尽管学生们的设计从落地的角度来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技术的能力很容易培养,而年轻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创造热情和创意思维是珍贵且需要努力呵护的。
张怡老师是职业建筑师出身,深知建筑学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复杂性。去年11月,当未来教育部计划与上海耀华古北校区合作,在学校原有的Future Lab课堂开设建筑课程时,她便明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一课程的定位并非掌握专业的建筑知识,而是以建筑设计作为媒介,从多角度发掘对一个命题的深度理解,从而收获对未来学习及职业方向的启发。
在课程前半部分,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基本的建筑概念,引入与建筑相关的物理知识,包括自然光线的原理,感知自然和人工光线如何塑造空间并且影响人在其中的体验。她记得有位同学对光如何塑造空间非常感兴趣,某天用了一整个下午和晚上在教室里进行实验。他用材料搭建出不同的形状,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在上面,探索不同光照角度下空间呈现的可能性。“我们一直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这样的亮点时刻,”她说道。
除了基础建筑概念的学习,张老师也与学校物理学科安坤老师、数字媒体学科William Ordonez老师和音乐学科吴嫣然老师合作,帮助学生们了解多学科融合的未来学习方向。在模型的制作后期,未来教育部的胡建华老师也加入了课程中,教学生们如何在模型上连接电路,将人工光源引入建筑空间之中。
以音乐学科为例,在带领学生们感受上海西岸美术馆充满古典秩序的设计之后,她与音乐老师Renee商量,建筑是否可以跟音乐建立某种联系?她们选择了古典音乐巨匠贝多芬的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4.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请同学选取一个音乐片段,找到美术馆中与旋律对应的空间,并且描述出音乐和空间的塑造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我们听到了,开阔的,明亮的,昏暗的,紧张的,等等一系列非常感性的描述。这种最初的感受在任何一个艺术和创造领域中,都是非常珍贵且稍纵即逝的。通过这节课的尝试,同学们能够关注到这些很容易被忽视的感受,并且将其表达出来,”她回顾道。
在活动致辞中,张鹏教授问同学们,“何为设计?”有同学答,“先锋、卓越、时尚”,也有同学答,“设计能展现一个人的个性”。对此,张教授自己的回答是,“设计要有独特性,艺术性,功能性,并与人相关。而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职业,它与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日常都相关。”
张怡老师介绍,之所以将“博物馆/美术馆”定为结课作品主题,是希望借助设计这一相对简单的空间,激发艺术高中的同学们去思考自己未来想从事怎样的艺术职业,创造出怎样的作品,想要怎样的空间感受。
Jonathan当天展示的作品是一座佛教博物馆,随着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阳光将依次洒落在馆前巨大的佛手、馆内的佛像、佛像的头部,令参观者在不同时刻都感受到佛教的慈悲与安宁。
他认为,建筑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表达。空间的塑造能赋予了建筑以生命,让冰冷的石头和钢铁变得有温度。“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人们能够感受到建筑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共生,体验到建筑带来的美好。建筑设计对我来说,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他解释说。
在惊叹Jonathan作品完成度之高的同时,谭峥副教授也提醒他,不能只是堆砌多种建筑语言和符号,而要尝试寻找自己的风格。Jonathan 回应道:“也许在未来,通过这些模仿,我能够找到属于自己设计中的平衡点与风格。”
项目展示结束之后,同学们还参加了岑伟副教授的设计工作坊,主题之一是设计catio,(猫的户外活动空间)。是为了迎合年轻学生对猫的喜爱吗?他解释,现在我们的设计都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关注人的感受,但是在未来,也许构建空间的视角会发生变化,如果是以一只猫的视角探索空间呢?
对于在场的艺术高中生们来说,设计之路尚在起点,如果说项目汇报是一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领悟契机,那岑伟副教授的catio命题可谓是对他们未来可能的无界拓展,毕竟设计师的永恒课题之一,是思考未来的趋势,以及人们将如何在未来生活。
6月15日,同学们的建筑设计作品将在TEDxYouth@YCYWShanghai活动中展出,欢迎你届时亲临展台,了解同学们的设计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