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我們的學生
我們的學生
2024 年 08 月 09 日
12 : 30
「三好學生」常被用來描述或嘉獎一名優秀的學生。它是學子們努力的方向,卻也成為一種模板,在這個標準下,不同的學生似乎都有著相似的模樣。
從這個意義上,畢業於重慶耀中和北京耀中的Stephanie、Charlie完美符合三好學生的標準。她們成績優異,熱愛心理學並申請到了全球頂尖的學校;她們都積極參與誌願或公益活動;她們還擔任各自學校體育隊的隊長。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隱藏在「思想品德好、學習好、體育好」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下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年輕個體。
在本期的畢業生訪談中,我們將看到,Stephanie和Charlie身上相似的標簽下,是截然不同的個體,這些經歷對她們而言,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三好」不是終點,只是她們成長路上的一點收獲。
即使在氛圍活躍的國際學校中,Stephanie也屬於相當開朗積極的。用她自己的話說,「甚至可以說張揚」。
她從入校就加入了排球、足球和籃球隊,後來擔任足球和排球隊的隊長。隊員缺席訓練,她滿學校找人一個個勸。她還在學校的運動委員會任職,負責組織小學和初中的校運動會,低年級的學弟學妹都認識她,遠遠看到她就會給她打招呼。她同時是校膳食委員會的主席、所在院舍(house)的隊長。
對Stephanie來說,這些頭銜並不重要,她在意的,是自己能實實在在做一些事情,讓大家更開心一些,在校園的生活更好一些。
任運動委員會副主席時,Stephanie和同僚一起成立了運動科學實驗室,向學校申請撥款,購買相關儀器設備,譬如血氧儀,壓力板,測量體態的動作感應器。這樣,同學們可以在做運動時了解自己的手臂或腿部力量,還能糾正自己跑步、深蹲或扔球時的姿勢。
根據他們設立的章程,運動科學實驗室還會每年新增器具,成為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事情。
Stephanie一直是一個很關心周圍人感受的人。
回想自己初中時,看到高年級的學姐也會有點害怕,Stephanie理解低年級同學害怕踏出舒適圈、有些怯懦的狀態,於是她主動溝通交流,盡可能活躍氣氛,讓自己變得幽默。
她常常要和低年級的學生一起工作。時間長了,大家不再害怕這個大姐姐,相處起來氛圍十分輕松。「和低年級同學一起工作,有時很費勁,但也覺得很好玩,他們都很可愛。」Stephanie發現,他們都會記得自己,「很暖心」。
膳食委員會是一個存在感不高的社團,人數不多,也很少舉辦吸引大量學生參加的活動。但它卻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負責收集同學們對學校餐飲的意見並反映給餐廳管理者,建議他們調整口味或變更做法,並開展試菜活動。
在Stephanie和同伴們的努力下,餐飲水平明顯提升,剩菜的情況少了,還有畢業生返校時表示,食堂比幾年前更好吃了。
她的一個重要動力是,希望在同學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工作的人能被看見。不管是餐廳的師傅、采購人員,還是膳食委員會的小夥伴們。
出於同樣的原因,Stephanie組織同學們為學校的「無名英雄」寫感謝卡,當面送給學校的保潔阿姨、食堂師傅、校車司機等工作人員。
「他們的工作其實很辛苦,很多同學可能把這些當作理所當然,有時態度不好,我希望大家能重視這些人群。」Stephanie說。
當時,一名食堂管理人員激動地擁抱了她,表達感謝。他們因為Stephanie在膳食委員會的工作而結識,餐廳工作人員大多英語不好,而國際學校裏師生都說英語,在Stephanie的耐心幫助下,他們得以和師生們更好地交流。
每個人都希望能被人看見,自己的付出能得到認可。Stephanie很理解這種感受,這個青春期的少女同樣希望自己被看見。
學校舉辦聖誕晚會,老師覺得她認識人多,邀請她擔任主持,能讓同學們感到親切,她想也沒想就答應了。Stephanie喜歡站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因為這樣能讓別人真正認識自己,而不僅僅是知道有自己這麽個人。
她的付出也收獲了回報。疫情後,很多人離開體育隊,原本需要面試篩選才能入選,現在需要她想方設法拉人。但她堅持了下來,在時間最緊張的畢業年,她仍然率隊打了三場比賽。
「這是一種傳承。」Stephanie說,「我帶著低年級的同學體驗比賽,讓她們感受到了運動的快樂,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圓滿的結束。」
這種對他人感受的在意,也許來自Stephanie的家庭教育。她的父母身上完全沒有中國家長常見的「雞娃」心態,Stephanie從小到大沒有上過補習班,興趣班都是自己選擇的,即使半途而廢,父母也不會苛責,事事以她的感受為第一。
她很感激像朋友一樣的老師,他們很專業,同時十分耐心,鼓勵,充滿趣味。在體育、運動和健康科學課上,老師帶她以期刊發表的標準完成了一篇運動學論文,她逐漸掌握論文寫作的規範、學術語言的運用,以及超過高中知識範疇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
回看在耀中的學習經歷,她覺得自己收獲了最寶貴的學習的能力,能夠自律地學習,成為了一個更獨立的學習者,可以發現自己不足的方面,自主地學習,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
她也希望將這種力量傳遞出去。在與重慶公立高中生交流國際學校課程的活動中,她模仿自己的老師,用遊戲的方式授課,鼓勵他們上課時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自己觀點和老師不同的地方,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與身邊人的相處讓Stephanie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她希望了解大腦運轉的機製,好奇人所處的環境、經歷的事情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最終,她獲得了錄取率僅15%的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專業的錄取。
畢業典禮上,Stephanie作為畢業生代表致辭
綠茵場上的Stephanie
膳食委員會試菜活動
Stephanie和同學擔任聖誕晚會主持人
Charlie有時很難分清,自己到底屬於北京這個念書、成長的地方,還是自己出生、戶籍所屬、父母長期生活的中國香港。對Charlie來說,身份認同的建立成為一件模糊而復雜的問題。
跟隨父母來北京時,Charlie年紀很小,只會粵語。之後的許多年裏,同時學習粵語、普通話和英語三門語言的她常常感到吃力,成績也不理想。也許是這個語言的原因,Charlie過去是個很害羞的孩子,對自己也沒有自信,直到排球改變了她。
起初她很少說話,比賽時總是被動地聽指揮,很少與隊友交流戰術。排球隊的學姐們一直鼓勵她,像電視裏世界級排球比賽裏的運動員們那樣,自信地大聲喊出來。Charlie表現不好時,她們也會安慰她,要享受比賽,賽後不要沈浸在自責中,而要思考下次如何改進。
在隊友們的幫助下,Charlie不再沈默,她變得自信,活躍,也建立了領導力。前任隊長畢業後,她連續兩年擔任校排球隊的隊長。排球對Charlie來說是興趣愛好,更是一種治愈。
Charlie喜歡排球,是因為這是一項重視團隊合作的運動,「它不僅僅關乎技巧和身體素質,只有隊員們相互了解和信任,才能取得勝利。」在排球隊,Charlie有了團隊的感覺,找到了歸屬感。異鄉不再只是一個客居之處。
多數國際學校並不足夠重視中文課程,但在耀中,每天至少有一節中文課。盡管吃了很多苦頭,Charlie很感謝耀中對中文教學的重視。這不僅加強了她的中文能力,更讓她熟悉和了解自己成長的社會環境,讓她更了解生活的城市——北京的文化。
相比中國香港快節奏的環境和緊繃的人際關系,她更喜歡北京的人們友好、平靜的生活方式。雖然每個假期都會隨父母回中國香港,但如今,她覺得北京更像自己的家,她也更熟悉和習慣這裏的人和做事的方式。
然而,她還是時常感到無所適從。「每個文化都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對一件事正確或推崇與否的判斷也是不同的。」Charlie說自己從小就很難理解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比如在中國香港或者國際學生的文化中,人應該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即使與對方意見相左;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裏,應該少說話,當面表達反對似乎不是禮貌的做法。
在多元文化中長大,Charlie覺得自己很難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但也覺得這令她有另一番收獲。「我因此真的可以理解為什麽不同的人會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和行為,這讓我成為一個更能理解他人、更有同情心的人。」
作為一個曾經接受過許多善意的受助者,成長後的Charlie也積極幫助他人。
她連續兩個學期給農民工子弟輔導英語。缺乏教學經驗的她面對基礎差、幾乎不懂英語的孩子也犯了難。
「這是一個線上的項目,一開始,我們真的很難讓她們開口說話。」Charlie和同伴Sara回想自己如何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耀中的老師是如何授課的,於是不斷嘗試和調整教學的方法和資料,最後發現閱讀小的段落、練習聽寫效果最好。
看著孩子們開始主動開口說英語,更多地談論自己,Charlie非常有成就感。
高中階段,Charlie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她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這個學科)很神奇,明明是科學,卻是在談論人的感受。」Charlie覺得心理學是人文與科學之間的橋梁,她很希望了解這個學科如何用客觀的、科學的方式來量化人類行為這種抽象的事物。
她對耀中的進階大學預備課程(Advanced University Preparation Programme)印象深刻。在老師的帶領下,她精讀了一本心理學書籍,了解了心理學如何應用於體育、藝術、人際關系等多個領域。課程還邀請了一名阿伯丁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介紹心理學如何以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應用於農業。老師也在課程中提問,是否認為書中描述的心理學技術應用的場景真的都成立,實用性如何。Charlie覺得這極大地訓練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一直貫穿高中階段。Charlie對另一門課程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也印象深刻,「它讓你思考自己是如何接受知識,以及這些知識是否可靠。」課程還涵蓋人文、藝術、數學、科學等不同的領域,探討這些領域的知識如何相輔相成。
Charlie以前從沒想過,數學對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如此重要,它既是一種工具,數學背後的知識結構也與自然科學緊密勾連,互相促進發展出新的學科分支。
未來,Charlie希望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通過研究心理學或從事臨床工作來幫助他人,消除人們對心理健康的偏見,並為這個學科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Charlie在北京耀中度過了自己的幼兒園、小學及中學時代
Charlie(右一)和排球隊隊友們
和老師、同學的畢業合影
Charlie獲得知識論科目年級最優獎
這是2024年耀中耀華畢業生訪談的最後一期。在8名優秀畢業生的講述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優秀的表象背後,他們經歷過挫折,有過迷茫和仿徨,但有一個主題是共同的,那就是找自己,優秀只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副產物。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什麽知識或技能可以確保一個人一直站在潮頭。然而,清晰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追尋的目標,擁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那他至少能在風雨來臨時,以堅固的內核無懼應對。
祝福每一位畢業生,願你們道路漫長,充滿奇跡,充滿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