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give you the best and most relevant experience. By clicking on accept, you give your consent to the use of cookies as per our privacy policy.AcceptDeny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中華蒙學苑驚艷亮相耀中慶典日,許楨博士暢談學苑初衷

      新聞

      2023 年 03 月 30 日

      20 : 02

      • 3月28日,耀中耀華90週年慶典一日活動在香港文化新地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盛大舉行。異彩紛呈又溫暖感動的儀式和活動輪番登場,其中由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創作的多媒體劇目《火燒赤壁》讓人眼前一亮,而由該苑培訓的“童蒙文化大使”,專為幼童作國寶導賞,亦讓人難忘。耀中幼教學院成立“中華蒙學苑”,承載著哪些意義和期待?我們且聽該苑苑長許楨博士娓娓道來。

      • From the drawing board to a spectacular debut show
      • 關於在90週年校慶Gala Day上,中華蒙學苑所承擔的任務。許楨博士表示,主要有兩大塊:一是在演講廳上映的“中華經典劇場”,二是2號展廳呈獻的“童蒙文化大使”計劃。在“中華經典劇場”,《三國演義‧火燒赤壁》被搬上舞台;在十多位導師指導、支援之下,由香港耀中二十多名高小、初中生出演。從去年底至今,中華蒙學苑密鑼緊鼓地進行了四個月創作和排練。創作團隊由話劇編導、京崑演員、兒童心理學家、書法家等組成,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歷。上述戲劇培訓與文化教育內容,涵蓋京劇、書法、武術、舞蹈、歷史、文學、地理,甚至古人衣食住行等廣闊範疇,並以多媒體形式呈現。讓觀眾感受到,古老的中華文化,也有新穎的一面。

         

        另一任務是組建“童蒙文化大使”隊伍——培訓約十位耀中幼教學院的大學生,為來賓,尤其是幼兒園及初小學生,講解故宮文化。可以說,兩大活動都是為故宮量身定制,同時帶有濃厚的本校特色——B to B(from Baby to Bachelor,從嬰幼兒到大學生)以及在遊戲中學習(Learn Through Play),這裡的play,不僅僅指遊戲,也包括角色扮演。

      • 許楨博士(中)與學生合影

        許楨博士(中)與學生合影

      • 許博士也透過這次機會,向各界闡釋中華蒙學苑的相關理念,特別強調我們所要推動的「廿一世紀新蒙學」,重點究竟何在。

         

        許博士指出,蒙學是中國古時對幼兒啟蒙教育的統稱,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蒙學,指古代啟蒙教育,包括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材等多項內容。狹義的蒙學,指童蒙讀物、啟蒙教材。除了人們常聽到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還有《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等數十部主要成書於宋、明時期的傳世經典。近年,透過考古發現—如敦煌文書、新疆文書,以及和日、韓、越南、琉球的學界交流,又發現了更多的蒙學典籍;學界正在不斷整理、研究當中。

         

        不管是傳世文本還是新近考古成果,在在反映傳統蒙學典籍,不只是教小兒讀書識字的入門讀物;而是一個異常龐大、多元、完整的知識體系、教育體系,包含天文地理、山川河嶽、花鳥蟲魚、歷史典故、倫理宗教、處世之道、食衣住行等等,是中華人生觀、人倫觀、宇宙觀的基礎與總和。最重要的,充分反映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蒙學,是穿越時空,世界華人審美與價值觀的準繩。

      • “中華經典劇場”之《三國演義‧火燒赤壁》

        “中華經典劇場”之《三國演義‧火燒赤壁》

      • 無論古今、廣狹,蒙學的根本,在於“以心傳心”、身教重於言傳。知識只是一時、一地的媒介,從來都不是本體。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人文關懷,以及終生的文脈、血脈相連;這,才是中式教育的本體。要推廣蒙學,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美的部分。而中式審美是有溫度的,在我們的認知世界、感知世界裡,人永遠放在身一位。小時候懂得融情入境,成長了自然就秉持人本思想。須知道,中國是一個政經實體,但更加是一個文化載體;所謂中國人,首先是在審美上認同中式審美的人。

         

        因此,不管是內容,還是目標,蒙學與西式教育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並不強調絕對的理性、絕對的抽離、絕對的客觀,並不以絕對的真理為基礎,而是對人生、社會、世界整合式的認知教育。在理性之外,更強調感知。比如中國的詩詞歌賦,書畫藝術,都是強調融情入境的。也因此,蒙學苑把眾多文化元素融入“中華經典劇場”,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人力、物力條件下,盡己所能讓同學立體的感受文化中國。

         

        許楨博士接著說,我們積極汲取文化養份,但並不代表要復古。隨著我們對生活有新的追求,我們對已知的文化有再理解、再詮釋的能力。所謂傳與承,重點在於傳,重點在於下一代—讓我們的孩子,走得更遠、生活得更美好。中華文化,那怕再重要、再強大,也只是我們眾多能量來源之一。

      • Chinese culture, no matter how important and powerful it might be, is only one of our many sources of energy.
      • 上述理念,也反映在“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的定名之上。一開始大家討論過是用“中華”還是“中國”?許楨博士認為中華文化不應該有傳統和現代之分,中華文化是古老的,但也是新穎的,是延綿不斷地一直在煥發新姿態的文明。因此認為用“中華”更合適。

         

        遠在中華文明形成為國家之前,我們就生機勃發地存在了。而且中華文明,無論如今都不為國界所限——哪裡有懂得中式審美的人,哪裡就有中華文明落腳。 

         

        “中華蒙學苑”這一名稱,沒有用“院”,而是用“苑”。 “苑”就是花園,有花有木、有鳥有魚。這跟西方所謂“Kindergarten”裡的garden是相通的,蘊含著沒有圍牆、自由、開闊和平等的精神。許博士說,這象徵著我們推廣蒙學,並不守舊,我們會走出校園、突破校牆,以全國甚至以世界為現場,去進行教育。

         

        面對未來,許博士稱,以“中華經典劇場”和“童蒙文化大使”計劃為基礎,中華蒙學苑的工作,依然會包含三個元素:以幼教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以角色扮演為核心的表演藝術,以及強調現場教學的文化深度遊。

      • 許博士介紹道,“‘童蒙文化大使’計劃的成功,讓我們繼續train the trainers—在4月中,我們把相關模式,向香港幼兒園老師推廣;透過在香港故宮作現場培訓,讓各校師生更好地利用這個世界級博物館,體驗中華文化。

         

        到了5月5日,還將在香港耀中國際學校舉辦幼兒教育與蒙學國際研討會,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將以其主事官員兼學者身份,為大家分享其蒙學研究點滴。是次研討會,亦會秉承蒙學苑強調創新、打破界限,以及混合多媒體與創科元素。

         

        我們的楚珩研究所,亦將適時推出繪本,把蒙學典籍融入現代小朋友的生活;首系列共有6本,中英對照。到了9月,耀中幼教學院還會在各課程新增蒙學和中國歷史內容。讓我們幼教學院的大學生,能夠更系統地研習童蒙文化,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與教學技巧。 ”

      •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Dr Hui stated that the work of Mengxue Institute, based on the "Chinese Classics Theatre"
      此網站採用了 cookies。繼續瀏覽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s 政策。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