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關閉

    自製光譜儀、等離子體實驗:耀中耀華行星科研項目的硬核之旅

    未來教育部

    2025 年 03 月 31 日

    11 : 06

    捕捉狹縫中的那道彩虹

    在中山大學行星環境與宜居性研究實驗室的一間昏暗房間裡,Jasmine左手舉著一個黑色小盒子,右手小心翼翼地調整著盒子裡的小攝像頭。攝像頭的另一端通過USB與電腦相連。Jeff在一旁,將一個亮著的LED燈放置在黑盒子前方,光線透過盒子上的一條細縫照了進去。與此同時,電腦軟體介面上出現了一道模糊的彩虹。隨著Jasmine調整攝像頭的角度,彩虹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對,就是這裡!”聽到吳曉姝副教授的這句話,Jasmine鬆了一口氣,趕緊拿起膠帶固定住攝像頭的位置。

     

    這道狹縫中的彩虹在術語中被稱為“繞射光譜”,而那個黑盒子則是Jasmine自製的光譜儀——一種用於測量光譜成分的科研儀器。

     

    Jasmine和Jeff都是廣州耀華的中學生。2月8日至12日,他們與來自重慶耀中和臨港耀華的同學們一起,在吳老師及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深入探索行星科學。

    從深海到深空

    本次為期五天的工作坊是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行星科學進階科研項目的關鍵一環。去年11月,曾參與歐空局金星探測任務等多項國際航天任務的行星科學家Dmitrij Titov教授到訪香港耀中,並以一場題為“行星科學的黃金時代”的科普講座為該項目揭開了序幕。此後,中山大學行星環境與宜居性研究實驗室的教授們聯手未來教育部,共同為耀中耀華的同學們舉辦了兩場線上講座及三場工作坊。

    • 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主管賀啟思博士(Dr Christopher Hurley)表示,此前未來教育部已經開展了水下機器人這一深海探索相關項目。而這一次,他們將目光從深海轉向深空,探索自然的另一個維度。

       

      “太空探索是當今前沿領域之一。儘管人類已經探索太空很長時間了,但如今,各行業和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考慮如何做好進入太空的準備。他們需要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組織能夠利用太空技術,例如衛星,甚至是太空站的研究成果等。或許在並不遙遠的未來,人們將能夠實現太空旅行,”他解釋道。

    • 中山大學行星環境與宜居性研究實驗室深入參與了迄今為止中國實施的全部深空探測計劃,包括嫦娥系列任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

       

      實驗室負責人、國內知名行星科學家崔峻教授對行星科學進階科研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在他看來,中學生有時反而比已經進入本專業的大學生擁有更開放的思維、想像力,以及自由探索的能力。而想像力是行星科學發展的核心推動之一。

       

      除了中山大學,項目也建立了與香港大學地球科學院的合作。來自港大行星科學領域的尧中華教授帶領三位博士後,每週與來自香港耀中的十幾名學生一同進行“利用極光診斷空間能量過程”、“利用太空站圖像理解三維極光”、“水星地質與水的起源”三個課題的研究項目。

       

      本次在中山大學舉辦的工作坊讓同學們親身體驗了實驗設計、數據收集及分析的全過程。他們不僅有機會接觸行星大氣實驗室模擬系統等高端科研設備,還能親手製作光譜儀等儀器。

       

      吳曉姝副教授多年來從事火星電離層光電子的相關研究,這次她主要帶領學生們學習光學相關理論及製作光譜儀。在吳老師看來,中學生參與高階行星科學的學習項目,其意義不僅在於完成課內知識的補充和延展,還在於培養發現課題、解決問題及協作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大學階段十分必要的能力。

    令她感到驚喜的是,耀中耀華的同學們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展示出了非常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她以文章開頭提到的光譜儀的校準為例,這個校準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協作。“需要一個很精巧的角度才能看到那一條光譜,可能你的手移動半毫米,然後那條光譜就沒有了,”她解釋道。為了找到恰當的位置,有的同學調試了十五分鐘之久。

    擰緊虛擬的螺絲

    將學習者帶入真實情境,應對真實挑戰,幾乎是耀中耀華所有校外學習項目的出發點之一。本次行星科學項目也不例外。

     

    項目第四天,學生們在理解了光譜儀的工作原理並親手製作了光譜儀之後,進入了一項新的任務——利用光纖光譜儀進行等離子體測量。

     

    曹雨田副教授是這一實驗的指導老師。在講解中,他將等離子體氣體實驗總結為“管中窺碧霄”,因為通過實驗,可以模擬極端環境、解析未知現象,並驗證探測數據,從而加深對行星大氣的理解。

     

    實驗過程中,同學們被分為兩人一組。曹老師先將待測氣體通入密閉腔體並使其擊穿放電,隨後,一名同學手持光纖探頭對準發光區域採集發光信號,另一名同學則負責操作電腦端,記錄光譜儀的數據。

    • 在獲取數據後,同學們需要將測得的譜線與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原子光譜資料庫進行比對,以確定元素的種類。

       

      儘管曹老師已經做了相關知識講解,但在這一步,有的同學依舊遇到了難題。光譜儀記錄的數據應該如何整理?應該選擇哪一段波長進行匹配?NIST的資料庫又該怎麼使用?這時候,有的同學選擇老方法——向教授提問,有的則轉向AI求助。

    “希望大家在探索和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我們進行科學分析的思路。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適用於物理和數學,還能廣泛應用於工科、醫科、理科,甚至文科。其實,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各個領域都是相通的,”曹老師說道。

     

    臨港耀華的Ray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意外之喜”。參加項目之前,她以為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只是和數據打交道,遠沒有想像中的浪漫。然而在實際參與後,她發現調試設備、獲取數據以及分析數據的過程“還挺有意思的”。此外,一直對自己的理科缺乏信心的她,通過這次項目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在物理學科上投入更多熱情。

     

    對此,曹老師有一個很好的比喻。“接觸久了之後,數據也是很具象的東西,有的人做實驗需要擰螺絲,把裝置弄好,我處理數據,雖然只是面對電腦,但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是在把虛擬的螺絲擰緊。”

    未來教育部的張怡老師全程參與了天文科學進階科研項目的規劃及落地。她表示,讓學生們體驗真實的科研生活也是項目的一部分初心。

     

    “這5天其實也讓同學們體會到了真實的科研生活。科研並非想像中的那樣嚴格、枯燥。在這裡,大家不僅能進行科研工作,還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與實驗室裡的夥伴們像親人一樣相處。”

     

    Jasmine為自己做的光譜儀取了一個暱稱:“炫彩功德箱”。離開中山大學時,她特意將光譜儀裝進小袋子,和自己的大件行李分開,以防壓壞。

     

    “當學生真正去解決問題時,他們反倒可能會建立起自信心,找到自己的能量點。這樣的經歷會激發他們的內在興趣。我覺得興趣非常重要,先知道美好的願景是什麼樣子的,才有動力去努力,”吳老師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