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自制光谱仪、等离子体实验:耀中耀华行星科研项目的硬核之旅

    未来教育部

    2025 年 03 月 31 日

    11 : 06

    捕捉狭缝中的那道彩虹

    在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的一间昏暗房间里,Jasmine左手举着一个黑色小盒子,右手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盒子里的小摄像头。摄像头的另一端通过USB与电脑相连。Jeff在一旁,将一个亮着的LED灯放置在黑盒子前方,光线透过盒子上的一条细缝照了进去。与此同时,电脑软件界面上出现了一道模糊的彩虹。随着Jasmine调整摄像头的角度,彩虹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对,就是这里!”听到吴晓姝副教授的这句话,Jasmine松了一口气,赶紧拿起胶带固定住摄像头的位置。

     

    这道狭缝中的彩虹在术语中被称为“衍射光谱”,而那个黑盒子则是Jasmine自制的光谱仪——一种用于测量光谱成分的科研仪器。

     

    Jasmine和Jeff都是广州耀华的中学生。2月8日至12日,他们与来自重庆耀中和临港耀华的同学们一起,在吴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深入探索行星科学。

    从深海到深空

    本次为期五天的工作坊是耀中耀华未来教育部行星科学进阶科研项目的关键一环。去年11月,曾参与欧空局金星探测任务等多项国际航天任务的行星科学家Dmitrij Titov教授到访香港耀中,并以一场题为“行星科学的黄金时代”的科普讲座为该项目揭开了序幕。此后,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的教授们联手未来教育部,共同为耀中耀华的同学们举办了两场线上讲座及三场工作坊。

    • 耀中耀华未来教育部主管贺启思博士(Dr Christopher Hurley)表示,此前未来教育部已经开展了水下机器人这一深海探索相关项目。而这一次,他们将目光从深海转向深空,探索自然的另一个维度。

       

      “太空探索是当今前沿领域之一。尽管人类已经探索太空很长时间了,但如今,各行业和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考虑如何做好进入太空的准备。他们需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组织能够利用太空技术,例如卫星,甚至是空间站的研究成果等。或许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人们将能够实现太空旅行,”他解释道。

    • 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深入参与了迄今为止中国实施的全部深空探测计划,包括嫦娥系列任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

       

      实验室负责人、国内知名行星科学家崔峻教授对行星科学进阶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看来,中学生有时反而比已经进入本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开放的思维,想象力,以及自由探索的能力。而想象力是行星科学发展的核心推动之一。

       

      除了中山大学,项目也建立了和香港大学地球科学院的合作。来自港大行星科学领域的尧中华教授带领三位博士后,每周和来自香港耀中的十几名学生一同,进行“利用极光诊断空间能量过程”,“利用空间站图像理解三维极光”,“水星地质与水的起源”三个课题的研究项目。

       

      本次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工作坊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及分析的全过程。他们不仅有机会接触行星大气实验室模拟系统等高端科研设备,还能亲手制作光谱仪等仪器。

       

      吴晓姝副教授多年来从事火星电离层光电子的相关研究,这次她主要带领学生们学习光学相关理论及制作光谱仪。在吴老师看来,中学生参与高阶行星科学的学习项目,其意义不只在于完成课内知识的补充和延展,还在于培养发现课题、解决问题及协作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大学阶段十分必要的能力。

    令她感到惊喜的是,耀中耀华的同学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展示出了非常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她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光谱仪的校准为例,这个校准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协作。“需要一个很精巧的角度才能看到那一条光谱,可能你的手移动半毫米,然后那条光谱就没有了,” 她解释道。为了找到恰当的位置,有的同学调试了十五分钟之久。

    拧紧虚拟的螺丝 

    将学习者带入真实情境,应对真实挑战,几乎是耀中耀华所有校外学习项目的出发点之一。本次行星科学项目也不例外。

     

    项目第四天,学生们在理解了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并亲手制作了光谱仪之后,进入了一项新的任务——利用光纤光谱仪进行等离子体测量。

     

    曹雨田副教授是这一实验的指导老师。在讲解中,他将等离子体气体实验总结为“管中窥碧霄”,因为通过实验,可以模拟极端环境、解析未知现象,并验证探测数据,从而加深对行星大气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被分为两人一组。曹老师先将待测气体通入密闭腔体并使其击穿放电,随后,一名同学手持光纤探头对准发光区域采集发光信号,另一名同学则负责操作电脑端,记录光谱仪的数据。

    • 在获取数据后,同学们需要将测得的谱线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原子光谱数据库进行比对,以确定元素的种类。

       

      尽管曹老师已经做了相关知识讲解,但在这一步,有的同学依旧遇到了难题。光谱仪记录的数据应该如何整理?应该选择哪一段波长进行匹配?NIST的数据库又该怎么使用?这时候,有的同学选择老方法——向教授提问,有的则转向AI求助。

     

    “希望大家在探索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我们进行科学分析的思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物理和数学,还能广泛应用于工科、医科、理科,甚至文科。其实,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 曹老师说道。

     

    临港耀华的Ray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意外之喜”。参加项目之前,她以为天体物理和行星科学只是和数据打交道,远没有想象中的浪漫。然而在实际参与后,她发现调试设备、获取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过程“还挺有意思的”。此外,一直对自己的理科缺乏信心的她,通过这次项目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在物理学科上投入更多热情。

     

    对此,曹老师有一个很好比喻。“接触久了之后,数据也是很具象的东西,有的人做实验需要拧螺丝,把装置弄好,我处理数据,虽然只是面对电脑,但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在把虚拟的螺丝拧紧。”

    未来教育部的张怡老师全程参与了天文科学进阶科研项目规划及落地。她表示,让学生们体验真实的科研生活也是项目的一部分初心。

     

    “这5天其实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真实的科研生活。科研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严格、枯燥。在这里,大家不仅能进行科研工作,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实验室里的伙伴们像亲人一样相处。”

     

    Jasmine为自己做的光谱仪取了一个昵称:炫彩功德箱。离开中山大学时,她特意将光谱仪装进小袋子,和自己的大件行李分开,以防压坏。

     

    “当学生真正去解决问题时,他们反倒可能会建立起自信心,找到自己的能量点。这样的经历会激发他们的内在兴趣。我觉得兴趣非常重要,先知道美好的愿景是什么样子的,才有动力去努力,”吴老师感慨道。